防腐蝕設計準則
1.避免大面積疊焊準則
是否存在大面積的疊焊、縫隙中的殘留物可能導致零件生銹確認腐蝕環境條件:兩個不同電化學位勢的電極分別是什么?兩個電極通過何方式實現電接觸?浸泡兩電極的電解質是什么?如何形成的?
確定是面腐蝕還是點腐蝕如果是面腐蝕,選擇增加板的厚度,按照預期設計壽命留出板厚余量。
選擇其中一種防護層工藝方法:電鍍、噴涂、浸漬上漆、滲透、滾壓、化學轉換等。
2.避免間隙腐蝕準則
金屬濃度不同,間隙內腐蝕產物經水解化作用酸化,氧氣擴散困難,發生間隙腐蝕的可能性大得多,例如支承結構、鋼架結構、點焊、單側焊、容器襯板中。
(1)避免間隙結構出現;
(2)將間隙密封,使腐蝕性物質無法進入;
(3)將狹窄空間設計成較大空間,不停的對流使電解質平衡。
3.避免局部微觀腐蝕環境準則
(1)不同金屬是否有電接觸?
(2)通過加絕緣措施使不同金屬沒有電接觸;
(3)有電接觸的不同金屬,哪是賤金屬,哪是貴金屬?如有螺栓、螺釘連接的結構;
(4)確定賤金屬是不是要保護的防腐蝕部件;
(5)(賤金屬充當陽極被腐蝕),如果是則采取系列措施,如果不是,則貴金屬是被保護部件,犧牲賤金屬(陽極)被腐蝕,保護貴金屬(陰極),則不必作技術處理;
(6)金屬是否被電解質包圍。
4.防止流體通道淤積原則
結構上保證停車期間,管道中的介質能空干,否則溫度下降,殘留介質在器壁上濃縮結殼,再啟動后壁受熱,粘結在器壁上的結殼成為應力裂紋腐蝕源。
5.避免大溫度和濃度梯度差準則
(1)防止大的溫度和濃度梯度,否則會引起;
(2)沉淀物、冷凝物、局部勢差;
(3)高溫度、高濃度也會加速腐蝕過程;
(4)局部高溫引起結殼,結殼反過來加劇局部過熱;
(5)局部低溫會導致冷凝。
6.防止高速流體準則
常出現在高湍流區;確認結構系統里是否存在高湍流區?
(1)結構改進,增大彎管彎曲半徑;
(2)過濾和離心分離流體,消除固體粒子和氣泡;
(3)陰極保護或加防腐劑;
(4)在危險壁面電鍍或加涂層;
(5)選擇具有堅硬保護層不易腐蝕的材料。
7.腐蝕裕度準則
對腐蝕速率較慢、均勻的面腐蝕適用;腐蝕速率和設備的設計壽命確定壁厚。
8.最小比表面積準則
在容積相等的前提下,使受腐蝕的表面最小,比表面積=表面積/體積六面體>正方體>圓柱體>橢圓體>球體。
某儲液罐,10立方米容積,是用一個大罐還是用十個小罐減少腐蝕更好一點?
9.便利后繼措施準則
不能通過結構措施消除的腐蝕損壞,可設計上為后續更換腐蝕部件或加防護措施提供便利。
(1)易于觀察腐蝕損壞;
(2)易于更換腐蝕嚴重的構件;
(3)易于上涂層,易于電鍍。
10.良好力學狀態準則
(1)類似于焊接件里的強度要求設計規范,
(2)讓焊縫處于較好的受力狀態;
(3)拉應力會加劇腐蝕;
(4)裂紋應力同時存在時,可能產生應力裂紋腐蝕。
Tags: 機械結構設計
前一篇: 機械結構設計-薄板件設計準則
后一篇: 機械結構設計-公差設計準則